top of page
banner-bg.png

創辦宗

hong-kong.jpg

香港語文是香港最寶貴的文化。語文是一個承載傳統、價值觀和歷史的集體記憶存庫,每種語文都是獨一無二的,概念和價值觀不能完美地翻譯成另一種語言。通過語文我們維持與文化根源的連結、保存族群身分、發展自己的世界觀。要承傳香港文化和身分,香港語文必不可缺。

我們需要務實面對教育環境的變化,香港語文教學應該以留下良好第一印象、「説好香港故事」為核心,讓學生對於香港有基於事實的正面認知與聯想。皆因隨著移居海外的港人落地生根,海外下一代漸漸會以毫無香港經驗的兒童為主體,香港對於他們而言就如同中國鄉下之於我們一樣,只是一個陌生而遙遠地域名詞。海外下一代成長於外國的語言和文化,香港語屬第二語言;習慣外國的教學模式,密集的香港語文學習會令他們失去興趣;缺乏應用香港語文的情景,香港語文對於他們而言或許多餘。要突破上述困境,我們需要重新設計一個以學習第二語言爲本的課程大綱,務求香港語文課程的教材取材自海外的生活例子;教學模式以愉快的互動體驗為主;學習內容融合香港最新的流行文化和歷史,增加應用動機。同時致力普及香港語文教育,與世界各地的同道携手建立適用全海外的課程,盡力提高各地的香港語文學習成果。

我們希望香港人可以掌握香港語文的詮釋權,不再依附其他語言的定義去定位香港語文。基於香港教育一直模糊與香港語文相關的定義和概念,所以香港語文在中文的世界裏一直不能擁有和台灣國語和中國普通話對等的語言地位,也長期缺乏以香港語文為本位的語文論述,導致香港族群在談論香港語文的時候亦難免紛喋不休。然而這並不等於香港語文的定義必須迷失於模糊失焦的舊有論述之中,所謂「先有事,後有詞」,今有「香港語文之實」,何懼無「香港語文之名」?我們應當凝聚有識之士訂正香港語文的涵義,為更貼合現實的語文論述揮出第一筆。

香港語文研習平台的成立,是爲了提供一套有系統的第二語言香港語文課程,應付往後全新的香港語文承傳環境與挑戰,確保我們成功保存獨特的香港文化。

《香港語文好易學》:一個名字背後的信念

阿鹿

從古至今,無數成功的革命和反抗運動,無不是依賴著自身民族的信仰去打敗極權。這種信仰可以是文化、是語言、是價值觀,是每一個身處困境中的人心底的堅持。曾經有人對我說過:「信仰是可以戰勝極權的。」而現在,當我們面對政權的打壓、獨有文化被蠶食、生活環境被侵佔、自由權利被剝奪,甚至數以萬計的香港人流亡海外、背井離鄉之際,我們的信仰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我們要如何重整時態?答案在於守護我們的信仰。

信仰可以是虛無的理念,也可以是實在的目標,甚至只是一些人對共同價值的認同和追隨,並由此燃起的堅韌與希望。它可以是對文化的認同、對語言的珍視,或是對一種身份的自豪感。在這樣的信仰下,我們得以維持自身的根,堅守著我們獨有的價值。

luk.png

​​當我初抵英國時,新結識的朋友總會問:「你叫什麼名字?從哪裡來?」每當我回答「香港」時,他們通常會好奇地問:「香港是說中文吧?」在這樣的時候,我會不厭其煩地解釋,因為對我而言,香港的語言和文化並不僅僅是一種溝通工具。

它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一種香港人獨有的自我認同,更是香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這種信仰,不僅需要我們去維護,更需要我們去傳承。

感謝同路人的邀請,讓我在香港語文教育的計劃貢獻自己的力量。我深信,教育是民族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環,亦是不可或缺的支柱。希望這個平台能為海外港人的文化承傳奠下基石,為未來世代保留香港文化。

終有一日,香港語會成為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化象徵,每一位香港人都會為自己的族群而感到自豪。這種自豪感不僅源於我們的語言,更源於我們對香港文化的信仰。願這份信仰能成為我們面對極權與挑戰的養分,成為無論身在何地都堅定不移的力量。

阿政

我希望我們都能作為香港人來為世人所認知,而辨識一個族群最明顯的特徵便是語言。

 

海外公民社會中一直都很關注身份文化承傳的問題,而語文承傳更是重中之重,然而失去政府規劃和大型組織的資源後,香港語文教育變成各有各做,只能維持有限度的傳播。

不想失去,所以傳承。作為有教育經驗的香港人,我們有責任為香港族群規劃有效的語文教育以承傳獨特的香港人身份和文化,持續研究和推動適用各地的教學方式,包括海外及本土。面對海外下一代的外國文化成長背景、感受樂趣為主的教學期望以及缺乏應用香港語文的疑慮,我們需要凝聚教育界力量,去創造一套為兒童而設的愉快語文學習課程,同時調適教材以應付海外和本土的不同需要,不會放棄任何一個香港家庭。

ching.png

我希望我們都能作為香港人來為世人所認知。有教育經驗的香港人,有責任為香港族群規劃有效的語文教育。我們需要凝聚教育界力量,去創造一套為兒童而設的愉快語文學習課程,同時調適教材以應付海外和本土的不同需要,不會放棄任何一個香港家庭。

 Victor

《真正的香港故事,要用香港語文來說。》

2019年是香港命運的轉捩點,這片土地從一代人安身立命之所,變成下一代人心裡遙遠的一座浮城。香港人散落到世界各地,隨之展開新的生活。社會學上,「融入」並不是「同化」,我們融入新環境,也不必摒棄自身的文化。

香港在複雜的歷史背景下,萃取中西文化精華,孕育出獨一無二的香港文化。承載一種文化的語言,才能夠最準確地描述該文化一切獨特的事物和價值觀。香港文化的實體,就是香港語文。

如果你也對「香港人」的身份有一份堅持,請和我們一起,推動香港語文教育。一個又一個豐富而精彩的香港故事,要用香港語文來傳承下去。

victor.png

Jay

填詞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傳承香港文化的方法。我期望學生們都可以運用自己的聲音和世界對話。

我一直相信語言除了是溝通工具,也是文化和歷史的載體。香港語文承載著我們的集體回憶,不論是街頭巷尾的閒話家常,還是流行歌曲的歌詞內容,都耳熟能詳。

作為填詞人,我深深體會到香港語文的獨特韻味與靈活性。每一首歌詞代表一個故事,既可以描繪細膩情感,也可展現人生智慧。填詞的時候會將語文運用推至高峰,將文字、節奏同旋律完美結合,寫出共鳴,打動人心。填詞是一種藝術,講求對語文的深入掌握,配以敏銳的觀察力,將生活點滴化為字句,是一種傳承香港文化的方法。

jay.png

黃家駒在《光輝歲月》寫到「今天只有殘留的軀殼,迎接光輝歲月,風雨中抱緊自由」;黃霑在《獅子山下》寫到「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不朽名句,傳頌至今。

雖然身處英國,但香港語文也依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但反映了我們如何表達自己,也展現出香港民族獨有的文化身份。如何將獨特的身份傳承下去?自然離不開將香港語文傳授予下一代。

感恩遇到相同理念的朋友,一起創辦「香港語文教育平台」,為香港語文傳承出一分力,透過具系統的教材及多元化與趣味並行的課程,提供獨特的語境讓學生發掘其語言天賦,掌握香港語文精髓,尤其是用文字的力量去表達情感和講述自己的故事。我期望學生們都可以運用自己的聲音和世界對話。

阿朗

金庸、黃易、倪匡;蕭峰、項少龍、衛斯理。幾位大文豪及其筆下的角色構成了我的童年,亦成為我學習文學之路的橋樑。自1997年主權移交之後,香港語文便一點一滴的被共產中文蠶食。自2019年時代革命之後,港人四散各地,學習香港語文變得困難,我希望可以出一分力,成為連接海外香港青少年學習香港語文的橋樑。讓我們的文化得以延續。

long.png

© 2025 香港語文研習平台

bottom of page